第166章 厚重静宁 (1 / 2)
看看阅读网www.kkshuwu.com
《道德经》第二十六章原文是: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。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”
此章节深刻阐述了稳重与轻率、静定与躁动之间的微妙关系,以及这心生虚妄,表相态度对修行者个人行为、特别是领军者之决策的重要性。
首先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”此句话,直接点明了稳重即轻率的根基,静定是躁动的主宰。反者道之动,是为真运行。
于此处“重”和“静”被老子赋予了正面的价值,它们分别代表了沉稳、深思熟虑和冷静、自制的态度。相反之“轻”和“躁”则代表了轻率、浮躁的行为和心态。
老子通过自然现象引出此段话题,如大地厚重,乃是万物轻浮之根基,大厦高楼之地基厚重牢固,却是虚浮华丽大厦之根基,以此类比之,大道的德行厚重者,亦是大道之德行轻浮者。
解析个中深意即“死道友,不死贫道”以证己道,“轻重缓急”云泥之别与佛门所言那说的“佛亦是魔,魔可成佛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。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”此句话,以君子典范例,阐述如何坚守稳重和静定的原则。
修者当如君子于旅途中,过往诸般,皆是过客匆匆,云烟成雨。修者面临各种诱惑和纷扰,如守行旅之人,始终不得离开自己的行旅车载,象征着修者当至始终,坚守住自己的大道原则和修行立场。
即使有美食和美景的诱惑,又或是美人财富的勾引,修者当如君子一般,保持住超然脱俗的态度,不被外物所扰,此也体现了修者内控行气的自制力和稳重静宁深思熟虑的超然智慧。
“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”此句话提出一个疑问,质疑那些身居高位的人,为何还会采取轻率和躁动的治国理政方式。
此处的“万乘之主”,自然指的是一个大国的君王主宰,也同指真我意识所在。
君主如同真我意志,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。因此君主的行为和决策,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,具有重大影响。同样,修者的行为与决策于真我身亦是如此。
然而,如果轻率躁动,不深思熟虑,可能给一个国家和民众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修者君的警醒和劝诫。修行一途道远天高,岂容轻率躁动诸般负面情绪。
“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”此句话,进一步阐述了轻率和躁动的危害。
如果一个人过于轻率,他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,即失去那些使他稳固、可靠的基础和原则。修者亦然。
而如果一个人过于躁动,他就会失去自我控制,无法主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。这两种情况,无论道法多么的高绝,亦都会被导入陷落于困境中,甚至最后走向失败,走火入魔。
石中通过对此一章节的参详观想,感悟刻体会到,稳重和静定的重要性。在修者个人生活中,无论何时,都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,不被一时的冲动和欲望所左右,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,避免后悔和遗憾。
处真我意志位上,需要具备稳重和静定的道德品质,才能引领诸身万法去应对各种未知且复杂的情况,实现修者长远的发展和阶段性目标。
《道德经》中第二十六章节所出智慧,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修者,也适用于现实世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。
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“冲动是魔鬼”,要保持稳重和静定的心态,在面对各种情况和诱惑时,才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心和原则,最终达成目标。
(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。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 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
重是轻的根基,静是躁的主人。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着辎重。虽有荣华壮观,他却安然超脱。然而有的大国君主,只重自身,轻慢天下,以致灭亡。轻浮就会失根,骄躁就会失控。)
在大东方界域,有那么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江南水乡存在。在这水乡地界,偏安一隅处,静卧着一个宛如隔世的世外桃源小村庄“静宁村”。
静宁村中,住着一位名叫施静松的老鱼夫,他虽年逾古稀,却犹如苍松般精神矍铄,言谈举止间,更是透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稳重气度。
施静松自打从业谋生起,就以捕鱼捞虾为主业,乃是个地地道道的鱼夫。
然而他却亦有着,与其他鱼夫不尽相同之处。他总是在风平浪静、波澜不惊的时刻出海捕捞,如若狂风暴雨如注,他便安身立命于家,窝居过活,小酒洒脱。而每次出海,他都能鱼虾蟹藻满舱,凯旋归来,收获满满得令人羡慕不已。
静宁村的村民们,很长时间里,都对他这样逍遥自在的生活,充满了好奇与艳羡之心,只是拘泥于别人财富的私密,亦怕人家胡乱编排打发,都不敢去向他问个清楚明白。
这一天,施静松又是满载而归,村子里多数鱼夫却是收获平平,他们实在是眼红心躁,实在是忍不住了!便纷纷跑过去,向施静松讨教捕鱼诀窍。
施静松老脸上那嘴角处,挂上一抹淡淡的微笑,轻声言说道:“乡邻们,捕鱼之妙,非是在于力量强大,亦非在于船坚网固,而在于心神宁静。水若不静,则鱼不安生。心若不安,则事难成就。每当我心同止水般平静时,那海水面亦是一般无二,此乃不为外界之喧嚣所干扰,我自然便能洞察到鱼儿的行踪迹象,哪有逮捕不到鱼获的道理。”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