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横冲直撞小后妈 (1 / 2)
看看阅读网www.kkshuwu.com
又过了几日,干城的父亲萧懋回到家中。原来萧懋听说儿子考上了秀才,所以才专门请了假回家提点干城。萧懋舟车劳顿自是不说,回家后带着新娶的继室夫人李氏跪拜了父母,然后又和各位兄弟相见饮宴。此时只有干城一人独自坐在书房里闷闷不乐,手中拿着书,却看不进去一个字。他心中浮想联翩,青梅竹马的女友最终和自己分道扬镳成为路人,却不曾想自己的父亲倒是抢先一步娶了新媳妇。自己见了这位老爹的继室夫人到底该如何称呼?再想到父亲这几天宴席吃完后,就要过来唠叨,就头痛不已。
但是该来的还是得来,这一日干城在郑家吃完午饭打马扬鞭回到家中。一进屋就见父亲和继室夫人正坐在榻上说话。干城一愣,只见父亲起身缓步走过来。干城连忙上前一步行跪拜礼,喊了一声父亲。父亲连连赞叹:“不错,不错,个子长高了不少,身体也很健壮。起来吧。”
听到父亲语气缓和,干城正待起身,就见眼前多了一双翘头绣鞋,登时心中十分不悦,只觉得这位继室夫人也太会占便宜。于是起身低头侍立一旁,假装没看见自己的继母。只听父亲又说道:“你还算是读书人吗?好没礼貌,还不见过你的母亲大人。”
干城这才注意到,自己这位后妈大人才十八、九岁的样子,心中顿时十分抵触。心想自己的父亲真是精力旺盛,四十五岁的老头竟然娶一个花季少女作正妻,真是令人无语。据说这位继室夫人的父亲还是一位正四品的知府,也不知道这位知府的脑袋是不是叫驴给踢了?但他又拗不过自己的父亲,只好一边作揖,一边嘟囔道:“小妈好!”
萧懋听后很不高兴,骂道:“真没规矩。”
干城于是改口道:“继母大人好!”
萧懋怒道:“这是你的母亲大人!”
干城见父亲发怒只好照办,并行过跪拜礼,顿觉十分窝囊。这位继室夫人倒是十分得意,欣然接受干城行礼。干城哪里知道,这位继母此时自认为年轻力壮,正跃跃欲试准备给金川伯再添上一个孙子,到时候要和干城一争高下,也要大大分走一份家产。她根本没把干城放在眼里,觉得此子不过是一介呆头呆脑的书生而已。
之后父亲便开始问他读书的情况。连说几道题都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,这可难不住干城,绝对是对答如流,出口成章。忽然萧懋话锋一转,问道:“你把贾谊《论积贮疏》背来我听。”
干城不免吃惊,参加科考确实要熟悉《史记》典故,但是这么猛地一问还真要想一想。于是他磕磕巴巴的背了下去,竟然一字不错的背完了。
只听到父亲“啪”的一声拍案而起,怒喝道:“果然如此。干城你不可轻松大意,考上秀才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。科举之途不是读死书,作八股文那么简单。要学会做真学问!什么是真学问?《论积贮疏》就是真学问,大学问!你要牢记‘生之者甚少,而靡之者甚多。'这句话。从这一句中就可衍生出经世致用的好文章。只要你将这句话研究至极致,即可将科考变成通途,亦能在仕途上大有所为。”
干城听过父亲这番话,登时感觉如醍醐灌顶一般,并体会出父亲的几分苦心。历史上王朝更迭大多数问题出在:“生之者甚少,而靡之者甚多”这句话上。由于土地兼并,朝廷税源减少,但各种开支甚重,于是无力解决流民、灾害和战事,最终导致王朝解体。只要处理好“生之者和靡之者”之间的关系,自然可以保证朝廷的安稳,亦可以阐述义理作出一篇经世致用的好文章。想到此处干城对父亲说道:“孩儿明白父亲的苦心。但贾太傅的论述也有所偏颇。”
萧懋正待发怒,但觉得还是听听为好。即便孩子说的不对,也可以再指点一二。于是示意让他说下去。
干城说道:“天下田亩有定数,而天下百姓繁衍无尽。如果按照贾谊所言:‘末技游食之民,转而缘南亩’的做法,必然导致人多地少纷争不断。”
萧懋听罢心中不禁啧啧称奇,觉得宝贝儿子的思路确实有点意思。于是问道:“你觉得当如何解决。”
干城说道:“孩儿以为贾太傅对‘生之者’的认识略有偏颇。其实士农工商中的‘工'也是生产者。没有工匠铸犁、锻造兵器,那么粮食的产量会大大降低,士兵也无法御敌。其实若是策略得当,商人对于朝廷平准均输也有一定益处。”
萧懋此时只觉一丝惊艳,不禁心中暗暗赞许干城,但还是冷冷说道:“接着说吧,别兜圈子。”
干城说道:“孩儿明白父亲是要孩儿懂得处理好生之者与靡之者之间的关系。但生之者中也存在工与农的关系。至于商人亦不完全是靡之者,也有促进钱货流通的作用。至于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,孩儿愚钝,还未想明白。”
萧懋听后不禁暗暗点头。其实萧懋治理地方,之所以政绩斐然,靠的就是吸引农户开荒,然后给朝廷多缴税。但确如自己儿子所说,天下田亩有定数,而天下百姓繁衍无尽。以后荒地开尽,再要提高政绩就真要在工和商上想办法,同时还要保证粮食产量。于是萧懋叹了一口气说道:“孩子。你今后还要多读书为好,最好多读史书。从史书中寻找为政之道和好文章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干城一点就透,连忙躬身叉手说道:“孩儿今后就以《春秋》为本经,好好研习。”
萧懋见说的差不多了,就从榻上站起身来,挥了挥手说道:“正好为父认识一位擅长《春秋》经的老朋友。他明年开春就要致仕,届时我把他请到家中教你学问。好了,今天就到这里,你好好歇息吧。”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