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五章 佐世之才——刘晔 (1 / 1)
看看阅读网www.kkshuwu.com
刘晔,字子阳,淮南成德人,太中大夫、汉光武子阜陵王之后,刘晔历仕数朝,是曹魏的三朝元老。
刘晔七岁时,母亲去世,其母临终时说:“你父亲刘普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性,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,希望你和你哥哥刘涣长大后能除去此人。”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,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,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,刘普原先大怒,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,也对他十分欣赏,不作苛责。汝南许劭善于观人,当时杨州避难,称刘晔有佐世之才。
刘晔二十多岁时,天下大乱,扬州地方的豪强们,大多不愿抑强扶弱,而且狡猾残暴,扬州当地有郑宝、张多、许干等人拥兵自重,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,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,为当地人所忌惮。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,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,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,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。刘晔知道后很害怕,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,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,刘晔去见使者,论及当前时势,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。郑宝于是带数百人,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,并等待刘晔,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,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,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。但郑宝原来不好酒,并且很留意他们,令那人不敢下手,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,并斩他的头下来,向他的部众恐吓:“曹公有令,敢有动者,与宝同罪。”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,跑回营舍,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,刘晔为防他们作乱,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,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,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,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,令众人归服,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。但刘晔见汉室衰微,自己亦是皇室宗族,不想拥兵,与是将那些部曲,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。
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,有很强的兵力,受到孙策的忌惮,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,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,刘勋相信孙策,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,各人都祝贺,但刘晔则不感喜悦。刘勋询问,刘晔则说:“上缭虽小,城坚池深,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,则兵疲于外,而国内虚,策乘虚而袭我,则后不能独守,是将进屈于敌,退无所归,若军今出,祸今至矣。”但刘勋不听,坚持出兵,而孙策果从后乘虚袭击刘勋,刘勋失败后,投奔曹操,刘晔亦跟随。
说起刘晔第一次见曹操,刘晔本传注引《傅子》中,记载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小插曲,曹操征召刘晔、蒋济、胡质等五个扬州名士,一路上,其他四人为了在见面后赢得曹操的赏识,高谈阔论,有时彻夜不眠,只有刘晔独自睡在车中,一言不发。等到见了曹操后,曹操果然问起扬州先贤,敌人的形势,四人争相应对,抢先回答,再次接见,还是如此,曹操每次都非常和颜悦色,只有刘晔一言不发,四人都笑话他。时间一长,曹操觉得无问题而停止发问时,刘晔却说起了不相同的话题,等到曹操领会了就换个话题,这样的情况出现三次,刘晔认为“远言宜征精神,独见以尽其机,不宜猥坐说也”,这几次谈话之后不久,曹操授以蒋济等四人为令,而授刘晔以心腹之任,每遇到疑难的事,就来信询问刘晔,最多时,一夜数十次,从此,刘晔成为曹魏集团的正式成员。
曹操来到寿春,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,并据险而守,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,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,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,难以攻克,而且无足轻重,不应征伐,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,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,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,应该先悬赏劝降,再用军事实力进逼,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,曹操同意,并派猛将在前,大军在后,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,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。
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,任用刘晔为主簿,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,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,但山势险峻难登,难以攻克,而且士兵死伤甚多,粮食又缺乏,曹操于是打算撤军,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,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,营中士兵大惊四散,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,见此认为可以取胜,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,夏侯惇见后相信,于是回去告诉曹操,曹操于是进攻张卫,张卫不敌退走。张鲁不久投降,曹操得汉中,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,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,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,否则让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等人稳定人心,据守险要,那日后就难以征服。但曹操不听,七日后,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,刘备斩杀惊惶者,亦不能安定人心,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,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,不能进击,曹操最终回师,及后任行军长史,兼领军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曹丕代汉称帝,刘晔升任侍中,赐爵关内侯,当时曹丕问朝臣,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,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,名将只有关羽,关羽死后国内忧虑,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。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,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,一定会为他报仇,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进攻孙权,发动夷陵之战。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,并向曹魏称藩,朝臣很多都庆贺,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,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,刘晔更建议曹丕,乘虚领兵攻灭东吴,以绝后患,但曹丕不同意。
东吴在夷陵之战,战胜后果然渐起不臣之心,曹丕于是打算讨伐,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,上下一心,而且有长江天险,不能这么仓卒进攻,曹丕又不听。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,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并进,进攻东吴,当时很多人,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,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,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,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,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,不会亲率迎击,最终孙权都没有来,曹丕唯有撤退。
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,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,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,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,任命他为新城太守,加散骑常侍,当时的人都称他有“乐毅之量”。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,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,最终魏讽在邺城叛变,而孟达则与诸葛亮通信,意图叛乱。
曹丕驾崩,魏明帝曹叡继位,进封刘晔东亭侯,食邑三百户。次年,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,自立为辽东太守,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,恃着海和山的阻隔,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,甚至发动叛乱,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,出其不意出兵讨伐,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,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,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,公孙渊亦与于景初元年叛魏。
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,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,朝臣都说不可以,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,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,因为刘晔的胆识,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,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。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,亦敬重刘晔,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,刘晔与杨暨见面时,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,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。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蜀汉之事,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,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,不通军事,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,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,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,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,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。
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,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,随意告诉其他人,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,曹叡更是感谢刘晔,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,应要婉转地表达,杨暨亦感谢他。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,甚为厌恶,于是向明帝诋毁刘晔,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,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,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,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。后来曹叡一试,果然如此,更因此疏远刘晔,刘晔因而发狂,因病改任太中大夫,不久出任大鸿胪,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,及后死去,谥景侯。
作为后汉三国时期杰出的谋士,为曹魏帝国的发展、建立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,在谋略方面可说是算无遗策,基本没有出现过什么错误。那为什么无论是曹操,还是后来的曹丕,对他的很多良策都不予采纳呢,作为曹魏的三朝元老,刘晔却被一些大臣认为是佞臣,最后被曹魏君臣合伙算计,这又是为什么呢?
曹魏集团草创、发展之时,曹操尚能唯才是举,上下一心,但是到了后期,其内部的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,越来越激烈,而到此时,原本跟随曹操打天下的旧臣们越发变得尴尬。荀彧、崔炎被杀,毛玠、钟繇被废,贾诩“阖门自守,退无私交,男女嫁娶,不结高门”,程昱“自表归兵,阖门不出”,刘晔本人也是“略不交接时人”。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,在曹魏集团的中后期,其内部政治斗争已经是异常激烈,弄得人人自危,这使得很多大臣,或自愿,或被迫,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,像刘晔就是一例。
刘晔自己曾经说过“魏室即阼尚新,智者知命,俗或未咸,仆在汉为支叶,于魏备腹心,寡偶少徒,于宜未失也”之类话,就很有代表意义,这与刘晔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,刘晔为人性格圆滑,善于曲意逢迎,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择手段,虽逞强于一时,但最终不免难逃厄运。